好康分享
第十三篇 慣例與進步
2025/08/28
好人客扶輪開講系列
永和社 程聖民PP Frank
第十三篇 慣例與進步
保羅哈里斯在1930年芝加哥國際年會致詞時說「人類與其他動物相異,乃是因人類經常在進步。唯一能夠長久抑制人類的進步,就是慣例。」慣例是抑制人類進步的最大原因,這句話擲地有聲,直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核心矛盾。慣例,作為一種長期形成的行為模式、思維定勢或社會規範,在維護穩定、提供秩序方面固然有其積極作用,但當其僵化、固守時,便可能成為阻礙創新、限制發展的巨大力量。本文將從不同層面申論慣例如何成為人類進步的絆腳石。
一、思維層面的僵化
1.經驗的桎梏
慣例首先作用於人類的思維。當某種觀念或解決問題的方式被長期實踐並證明有效時,它便很容易成為一種「金科玉律」,深植人心。這種慣性思維模式,使得人們在面對新問題或尋求更優解時,往往傾向於墨守成規,而非跳脫框架。
2.阻礙科學探索
歷史上,科學的進步常常伴隨著對舊有慣例的顛覆。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挑戰了教會和學界根深蒂固的地心說慣例,起初遭到強烈抵制,但最終證明是推動天文學乃至整個人類思想進步的關鍵。正是因為有勇於質疑慣例的科學家,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才得以不斷深化。
3.限制創新思維
在商業和技術領域,慣例往往表現為「最佳實踐」。然而,過度依賴這些慣例,會導致企業或個人在產品開發、服務模式上缺乏想像力,難以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潭。當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出現時,那些固守舊有慣例的企業,往往難以適應,甚至最終被市場淘汰。
4.固化認知偏誤
社會慣例也可能強化某些認知偏誤,例如刻板印象或偏見。當一種對某群體或某事物的判斷成為普遍慣例時,人們便傾向於不加思索地接受,而非進行獨立思考和驗證,從而阻礙了對多元世界的理解和包容。
二、社會層面的阻力
慣例不僅是思維模式,更是社會結構和權力分配的體現。當慣例與既得利益或權力結構緊密結合時,其對進步的抑制作用將更為明顯。
1.政治體制的僵化
許多國家的政治體制,隨著時間推移會形成一套穩定的慣例和運作模式。當這些慣例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甚至成為滋生腐敗、壓制民意的溫床時,改革就變得異常艱難。既得利益者會利用慣例來維護自身權力,使得社會變革面臨巨大阻力。例如某些國家長期存在的裙帶關係或特權階級,正是慣例僵化的體現,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公平與活力。
2.文化傳統的保守
某些文化慣例,尤其是那些與性別、階級、種族等議題相關的慣例,可能成為社會平權和進步的巨大障礙。例如,歷史上許多社會對女性受教育或參政的限制,便是基於陳舊的性別慣例。打破這些慣例需要付出巨大的社會代價,但卻是實現人類普遍自由和尊嚴的必經之路。扶輪社允許女性社員加入亦然。
3.組織運作的低效
在企業或組織內部,冗餘的審批流程、層級森嚴的架構或僵化的規章制度,往往是長期積累的慣例所致。這些慣例雖然意在規範,卻可能導致效率低下、創新不足,使組織失去活力和競爭力。
三、個體層面的惰性
1.舒適區的誘惑
除了宏觀層面的影響,慣例也作用於個體。人類天生傾向於追求確定性和舒適區,而慣例恰好提供了這種確定性。
2.習慣的束縛
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如特定的工作流程、人際交往模式,都屬於慣例。它們為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使人陷入模式化的生活,缺乏挑戰新事物或改變現狀的動力。當改變意味著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時,人們往往寧願固守舊慣例。
3.從眾心理
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習慣於遵循群體慣例,這提供了歸屬感和安全感。然而,這種從眾心理也可能導致個體不敢表達獨立見解,不敢嘗試與眾不同的路徑,從而壓抑了個人的創新潛力和多元發展。
4.恐懼改變
慣例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打破慣例意味著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對失敗的恐懼、對批評的擔憂,都可能導致個體寧願保持現狀,而不願嘗試創新。
四、結語
在穩定與變革中尋找平衡,誠然慣例並非全然是惡魔。它們是社會穩定、文化傳承、秩序維護的基礎。一個沒有任何慣例的社會,將是混亂且無法運作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慣例從「規範」變為「桎梏」時,它便成為了進步的障礙。
因此,「慣例是抑制人類進步的最大原因」這句話,並非否定慣例的存在價值,而是提醒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慣例。人類的進步,正是發生在一次次對舊有慣例的質疑、挑戰和突破之中。這需要勇氣、智慧和開放的心態,在維護必要秩序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才能讓文明之輪持續向前,扶輪的發展亦然,保羅哈里斯在1945年二月份扶輪月刊寫著「扶輪就是需要持續開拓,否則將被進步所遺留。」所以毎一個扶輪社理當隨時修正不合時宜的慣例。
上一則: 第十四篇 科技進步的兩面性
下一則:第十二篇 人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