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康分享
第二十七篇 國際扶輪義工
2025/08/28
好人客扶輪開講系列
永和社 程聖民PP Frank
第二十七篇 國際扶輪義工
國際扶輪義工可以指涉多種角色和身份。「國際扶輪義工」可以包括:
一、 扶輪社員 (Rotarians): 他們是扶輪的核心義工群體,遵守社的章程、細則和國際扶輪的政策。
二、扶輪社的家庭成員 (Family of Rotary): 如前所述的配偶、子女、父母等,他們以義工身份參與扶輪活動。
三、扶輪青年服務社 (Rotaractors) 社員: 這些是扶輪組織的正式成員,為扶輪的服務計畫貢獻義工時間。
四、扶輪少年服務團 (Interactors) 團員:雖然較年輕,但他們也是重要的義工力量。
五、扶輪行動團 (Rotarian Action Groups) 成員: 這些團體專注於特定服務領域,成員可以是扶輪社員、扶青社社員、家庭成員或非扶輪人士。
六、扶輪社之友 (Friends of Rotary): 這是一個較寬鬆的稱謂,指那些支持扶輪工作但非正式社員的個人。他們常以義工身份參與特定專案。
七、扶輪基金會的受贈人/校友: 曾經獲得扶輪基金會獎學金或參與過扶輪計畫的校友,許多人會以義工身份回饋扶輪。
針對這些不同的「國際扶輪義工」身份,以下是相關的「規定」或更貼切地說是 「原則、政策和行為準則」:
一、適用於所有扶輪義工的核心原則:
1.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這是扶輪的核心座右銘,所有義工的行為都應基於此精神,無私地奉獻時間、才能和資源。
2.四大考驗 (The Four-Way Test): 所有扶輪相關的決策和行動都應以此道德準則來衡量:
(1).是否一切屬於真實?(Is it the Truth?)
(2).是否各方得到公平? (Is it Fair to all concerned?)
(3).能否促進親善友誼? (Will it build Goodwill and Better Friendships?)
(4).能否兼顧彼此利益? (Will it be Beneficial to all concerned?)
3.扶輪宗旨 (The Object of Rotary): 義工的參與應符合扶輪的宗旨:即鼓勵並培養「服務」之理想,作為可貴事業的基礎。
4.遵守當地法律和國際扶輪政策: 所有義工在參與服務時,必須遵守服務所在地的法律法規,以及國際扶輪發布的所有相關政策和準則。
二、針對特定義工群體的「規定」或「政策」:
1.扶輪社員 (Rotarians):
(1).社章程與細則: 每個扶輪社都有其章程和細則,規定社員的權利、義務、會費、例會出席率、職務責任等。這是最直接的「規定」。
(2).地區與國際會費: 社員需按時繳交國際扶輪和地區的年費。
(3).行為規範: 扶輪社員需遵守高道德標準和專業操守。
(4).扶輪社的家庭成員 (Family of Rotary):
a.無強制性規定: 如前所述,她們(他/她們)的參與是自願的,沒有強制性的會費或出席要求。
b.行為準則: 當他們以扶輪義工身份參與活動時,仍應遵循扶輪的道德準則,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人(如青少年交換)時,必須遵守青少年保護政策。
c.扶青社 (Rotaractors) 社員:
扶青社有自己的章程和細則,規定社員資格、入會費、社費、例會出席等。
自2022年7月1日起,扶青社社員需向國際扶輪繳交年度人均會費(校園型5美元,社區型8美元)。
雖然扶青社地位提升,但許多扶青社仍與扶輪社有輔導關係,可能需遵守輔導社的一些協調原則。
d.扶輪少年服務團 (Interactors) 團員:
扶少團有其章程,規定年齡範圍(12-18歲)、入團資格、例會出席等。
由於團員是未成年人,輔導扶輪社對扶少團的所有活動、計畫和政策有嚴格的督導和管制責任。
所有與扶少團成員互動的扶輪社員或義工,都必須嚴格遵守國際扶輪的青少年保護政策,確保青少年的安全。
e.扶輪行動團 (Rotarian Action Groups) 成員與扶輪社之友: 他們需遵守其所屬行動團或專案的特定章程或合作協議,並認同扶輪的服務目標。
作為扶輪的義工,他們也應遵循扶輪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
f. 非扶輪社員義務: 他們不需繳交扶輪社員的會費,也不受例會出席率等社員規定的約束。
三、跨領域的通用「規定」或「政策」:
1.青少年保護政策 (Youth Protection Policy):
這是最重要的「規定」之一。 任何扶輪義工,無論其身份,只要參與涉及未成年人的扶輪計畫(如青少年交換、扶少團活動、RYLA、兒童服務等),都必須遵守此政策。內容包括: 背景調查、行為準則、舉報機制、禁止不當行為等。這是確保青少年安全的核心保障。相關義工通常需要完成青少年保護培訓。
2.品牌與形象指南:
扶輪義工在對外宣傳或使用扶輪品牌時,應遵循國際扶輪的品牌準則,確保扶輪形象的一致性和專業性。
若義工參與任何資金管理或募款活動,必須遵守扶輪的財務規範,確保資金的透明、合法使用和妥善管理。
3.多元、平等與包容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
扶輪鼓勵所有義工在服務中體現DEI精神,尊重所有背景、文化和能力的人。
國際扶輪確實提供了豐富的義工機會,讓個人能夠參與跨越國界的服務。這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扶輪社的國際服務計畫 (International Service Projects of Rotary Clubs),全球各地數萬個扶輪社都會參與或發起國際服務計畫。這些計畫通常是兩個或多個國家的扶輪社合作,共同解決某一地區的特定問題,例如:
1.水資源與衛生計畫:在發展中國家鑽井、安裝濾水設備或改善衛生設施。
2.疾病防治:支援疫苗接種計畫(如根除小兒麻痺症)、提供醫療物資或建立醫療站。
3.教育與識字:捐贈圖書、建立學校、提供獎學金或支持教師培訓。
4.經濟與社區發展:提供小額貸款、職業培訓或支持永續農業。
如何參與這些計劃呢?如果您是扶輪社員,可以直接參與您所在扶輪社的國際服務委員會,或透過扶輪社的網絡與其他國家的扶輪社建立聯繫,共同參與或支援他們的國際計畫。如果您不是扶輪社員,但對某個特定計畫有興趣,可以聯繫當地的扶輪社詢問是否有志工機會,但通常此類計畫的領導和執行主要是由扶輪社員負責。
5.扶輪和平獎學金 (Rotary Peace Fellowships)
這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國際教育計畫,每年資助全球的和平及發展領域的專業人士,到頂尖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或接受專業發展證書課程。畢業後,這些學員將在全球各地從事和平建設工作,成為推動和平的國際義工力量。那要如何參與呢?這需要申請並符合嚴格的學術和專業要求。成功錄取的學員在完成學業後,會將所學應用於國際和平事業,這是一種專業性的「國際義工」形式。
6.災難應變與國際援助 (Disaster Response and International Aid),
當國際發生重大災難時,國際扶輪會透過扶輪基金會及各地扶輪社發起募款和物資援助,並動員社員參與救災和重建工作。雖然扶輪社本身可能不直接派大量志工到災區第一線,但其捐款和資源會流向有能力的在地合作夥伴,並由扶輪社員協調物資的運送和分配。那要如何參與呢?主要是透過捐款支援或參與扶輪社在當地的募款活動。部分專業人士(如醫療人員)可能會有機會透過扶輪的連結參與國際醫療義診等活動。
7. 青少年交換計畫 (Youth Exchange Programs)
國際扶輪也資助高中生進行為期一年或短期的國際交換學生計畫,旨在促進國際理解和親善。雖然這些學生主要身份是「交換生」,但他們在異國生活期間,也會參與當地扶輪社的社區服務活動,從中體驗國際義工精神。那要如何參與呢?主要針對符合年齡的高中生。他們在異國的經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促進理解的「國際義工」行為。
國際義工的規定與注意事項
1.資格與審核:參與國際服務計畫的志工,特別是需要出國的,通常需要經過扶輪社或相關組織的審核,以確保其品格、動機和適任性。
2.費用自理原則:在很多情況下,參與國際服務的扶輪社員或志工需要自行承擔交通、食宿和其他個人開銷。扶輪社的資金主要用於支援服務項目本身,而非志工的個人費用。
3.當地文化與安全:參與國際義工需要具備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適應能力,並高度重視個人安全。國際扶輪會建議志工在出發前充分了解目的地的風俗、法律和安全情況。
4.語言能力:根據服務地點和性質,具備基本的英語或其他當地語言溝通能力會非常有幫助。
5.專業技能:某些國際服務計畫可能需要具備特定專業技能的志工,例如醫療人員、工程師、教育工作者等。
6.背景調查:特別是涉及青少年或弱勢群體的國際服務,可能會要求志工進行背景調查或良民證等安全審查。
本地扶輪社執行這些工作時,社員和義工們會特別注重將這些國際扶輪的通用原則與台灣的在地文化和法律法規相結合,確保服務計畫的順利進行,並最大化其正面影響。
下一則:第 二十六篇 扶輪歌唱緣起
上一則: